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。
後備部隊獲TS-96有助夜戰 賴達文:與美中仍有差距、應平衡發展
儘管後備部隊獲得夜視鏡,新裝備也通過初期測試,但國防院研究員賴達文認為,低光源作戰並非侷限特殊部隊,唯有平衡特種與常規部隊間的發展能力,才是有效嚇阻敵人的方法。圖為海巡署使用的星光夜視鏡視角。(資料照)
劉宇捷/核稿編輯
〔記者劉宇捷/綜合報導〕國軍新款XTS-113雙眼雙管夜視鏡近期通過初評,TS-96與TS-93亦已配發至後備部隊,反映國軍近年開始更重視低光源的作戰能力。不過,相比美國與中國,我們新的夜視能力又是如何呢?無論裝備有多先進多少,國防院研究員賴達文分析認為,低光源作戰並非侷限特殊部隊,唯有平衡特種與常規部隊間的發展能力,才能有效嚇阻敵人。
有鑑於國軍對夜戰的重視,以及夜視裝備的提升,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政策分析員賴達文昨(5)日發表評析,簡評現代低光源作戰的型態,以及簡評美、中、台三方部隊現階段的「夜視鏡」能力發展狀況。
一、現代低光源作戰
賴達文首先強調,以下所討論的名詞是低光源作戰(Low-light combat)而非夜戰,夜戰定義較為狹隘,指在夜間的作戰,但低光源作戰則範圍較廣,不分日夜、天候、空間等的低光源環境都在此範圍。低光源作戰從槍燈、照明彈、夜視鏡,到現在的熱成像融合夜視鏡等先進裝備,目的不外乎就是能在黑暗中看清敵方進行打擊,且利用或製造黑暗環境進行襲擊是戰爭中常見的戰術之一。
例如2011年的海神之矛行動(Operation Neptune Spear),美國海豹六隊在凌晨黑夜時執行擊殺賓拉登行動,除自然的黑夜外,亦切斷當地電源,將整體作戰環境的光源驟然降低,並配合夜視鏡等低光源作戰裝備完成任務,但在反恐戰爭時代是屬於科技輾壓的情況,因此在裝備上處於有與沒有之間的對比。
但到近年的俄烏戰爭,雙方均有夜視裝備情況下,其裝備規格及多樣輔助設備的差異,馬上展現在實際作戰的結果,戰爭期間,俄烏雙方經常隱蔽於樹林壕溝內,因此即便配戴夜視鏡也相當難辨識,但歐美的軍援除夜視鏡外亦包含單兵用熱成像裝備,在借助熱成像及無人機空中偵察的幫助下,烏克蘭在夜間作戰及樹林中多能更勝一籌。
二、美中夜視裝備發展趨勢
目前擁有較完整低光源作戰設備或能力仍以美國為主,美軍現役的夜視鏡為PVS-14,特殊部隊則是使用PVS-15∕31,亦或數位熱成像結合夜視鏡技術的PSQ-42增強型雙管夜視鏡(Enhanced Night Vision Goggle-Binocular,ENVG-B),但美軍自2019年開始逐步配發ENVG-B至一般常規部隊使用,意味著ENVG-B在未來將逐步取代PVS-14成為常規部隊使用的夜視鏡。
同時美軍開發FWS-I瞄準系統(Family of Weapon Sights-Individual),利用無線接收讓瞄具影像投影至ENVG-B,無須貼腮射擊,紅外光(Infrared,IR)雷射則成為備援瞄準方式。另外美軍正在開發的IVAS頭戴系統(Integrated Visual Augmentation System),在夜視功能部分,則是採用低光度CMOS數位感測器結合熱成像而非傳統光放管,這也顯示數位夜視鏡(Digital Night Vision)在技術發展上,已逐漸能與傳統光放管共同使用,且數位夜視鏡除價格相對便宜外,重點在於未來可納入AI模組而有更多功能及發展空間。
在解放軍部分,雖然其低光源作戰裝備發展並未像美軍一樣完整,但經由數十年的研發及參考美軍發展,解放軍自產的光放管,其性能雖略差美國第二代增強型光放管(GEN2+),但在軍民融合政策及中國自產熱成像晶片下,許多公司已開發出數位夜視鏡與熱成像融合技術。
簡單來說在傳統光放管解放軍無法比擬美軍,惟在熱成像及數位夜視鏡的開發上緊追其後,且從公開資料來看,解放軍已大量配發單眼單管夜視鏡,而熱融合夜視鏡也正逐步配發至部隊,因此憑藉自製光放管、民間技術能量及低成本優勢,解放軍在低光源作戰能力上將有顯著的提升。
三、國軍現行低光源作戰能力
國防部軍備局401廠去年10月首度在世貿「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」擺出的TS93A步槍夜視鏡(左),XTS113頭戴雙眼雙筒夜視鏡;兩款裝備目前皆已通過初期測評。(資料照/記者陳治程攝)
由於目前國軍尚未普發IR雷射及光學瞄具等槍用配備,因此一般部隊使用的TS-96雙眼單管型夜視鏡,其成像缺乏立體及距離感,且在夜間射擊時須掀起夜視鏡,改用裸眼瞄準射擊,即喪失夜視鏡的作用;TS-96另一款單眼單管型,也存在相同問題,尤其在沒有光學瞄具的情況,於低光源環境瞄準照門及準星實屬困難。
因此會配備槍用雷射指示器,具備可見∕不可見紅外光雷射及紅外光照明等模式,例如外國軍隊常用的AN/PEQ-15或DBAL系列。另一種射擊模式則是使用光學瞄具加高鏡座,提高瞄具高度,配合光學瞄具的夜視模式,由配戴夜視鏡那側瞄準射擊。
國軍夜間射擊用的TS-93/TS-93A槍用夜視瞄具,雖不會有上述問題,但其視野相比夜視鏡較窄,且須確保日夜瞄具換裝時的歸零狀態,而如有光學瞄具情況下,加掛於瞄具前後方的外掛夜視鏡∕熱成像(Clip-On night vision/ thermal),則能避免上述問題且能快速切換,同時Clip-On也可在非戰鬥時,作為手持觀測工具,例如美軍常用的AN/PVS-22、AN/PVS-24、AN/PAS-13和兩用型RH-25。
低光源作戰除裝備規格外,持續進行有效的訓練讓使用者能熟悉裝備才是重點,透過不同場域的訓練,累積場域感知能力及裝備使用效度,如在灘岸、室內、城鎮、叢林或開放式場域進行低光源作戰訓練,對夜視裝備將有不同的感受,藉此也能發覺目前裝備的不足而改進,否則即便配發美軍的GPNVG-18(Ground Panoramic Night Vision Goggle)全景式夜視鏡,若無有效的訓練及周邊裝備,恐也無益於提升國軍低光源作戰能力。
四、結論及建議
綜上來論,有鑑於解放軍對低光源作戰能力的提升及重視,國軍亟待強化低光源作戰能力,或許特戰或海陸的低光源作戰能力較強,但作戰並非只有特殊部隊的事,一般常規部隊作戰能力的提升,才能有效嚇阻敵人,國軍應平衡發展部隊間的能力,才能真正有助於提升整體國防戰力,以下提出幾點建議望能提升國軍低光源作戰的能力。
(一)參考國際趨勢及一線部隊使用反饋發展低光源作戰裝備,如正在開發的XTS-113應考慮加入熱成像融合技術,並研製外掛式熱融合,如AN/PAS-29A COTI,可供TS-96單眼單管型使用。
(二)汰換TS-96雙眼單管型夜視鏡,以單眼單管型為主配發全軍(包含後備部隊),後續可利用模組將2隻單眼單管型整合成雙眼雙管型,例如PVS-14 dual;另考量外離島為臺海作戰前線及夜晚環境,需有較好的夜視裝備,可優先配發;汰換之雙眼單管型則可配發後勤部隊使用。
(三)由於光放管價格昂貴且均採進口為主,應考慮數位夜視鏡結合熱成像之技術,將傳統光放管與數位夜視鏡相互搭配。
(四)由於步槍用配備如光學瞄具、雷射指示器及槍燈並未普發,整體低光源作戰訓練上恐難有顯著提升,因此除應積極普發全軍槍用配備外,平時應經常性配戴夜視鏡,進行行軍、站哨、搬運、駕駛等任務,以提升士兵操作夜視鏡的熟練度與環境感知能力。
相關新聞